|
姓名
|
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出版年
|
1
|
朱兆中
|
使用wiki合作學習對後設認知與知識信念的影響
|
鍾文宏
|
101.07
|
2
|
黃馨慧*
|
附加問題結合圖形組織對提升閱讀理解層次的效果
|
曾正宜
|
101.07
|
3
|
許雅雯*
|
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負向學習經驗對學業挫折容忍力之影響─以成就動機、角色義務為中介
|
黃囇莉
|
102.07
|
4
|
黃祈翰*
|
迴圈式概念圖運用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經濟部份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分析
|
曾正宜
|
102.07
|
5
|
陳志軒
|
個人概念構圖與合作概念構圖學習活動對於歷史學習行為與成效的影響
|
曾正宜
|
102.11
|
6
|
張倖娛
|
「為什麼問問題?」─ 大學生課堂發問行為相關因素之分析
|
陳素燕
|
103.01
|
7
|
吳玟琳
|
破繭而出:華人成人跳脫傳統框架之轉化學習歷程
|
黃囇莉
|
103.05
|
8
|
魏嘉瑩
|
兩種科學?大學生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論信念之差異與相關因素之探索
|
陳舜文
|
103.06
|
9
|
郭欣妤
|
以活動理論觀點探討大學動保社團之學習
|
陳素燕
|
103.07
|
10
|
洪才舒
|
學習的意義:華人文化與生命脈絡視野
|
黃囇莉
|
103.06
|
11
|
黃姿穎
|
面向未來、積極行動:高中生正負向學習經驗對學業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績之影響
|
黃囇莉
|
103.07
|
12
|
顏鈺芬
|
大學轉學生的轉學歷程:制度、動機與策略
|
謝小芩
|
103.07
|
13
|
廖怡君
|
立體空間解題者表現與提示效果在圖文訊息的眼動研究
|
詹雨臻
|
104.01
|
14
|
呂昕頤
|
笑話中歧義與推論歷程之眼動研究
|
詹雨臻
|
104.01
|
15
|
楊立婕
|
高中生之英語學習動機模式──從華人文化角度探討
|
陳舜文
|
104.01
|
16
|
何宜玲
|
體感式虛擬化身與人際面對面互動之情緒感受與行為差異
|
許有真
|
104.05
|
17
|
李易儒
|
努力學習v.s.智慧學習:台灣高等教育學生之學習投入及其路徑模式
|
黃囇莉
|
104.05
|
18
|
陳姸均
|
平板電腦融入教室互動系統於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之成效探討:以綜合科為例
|
楊叔卿
|
104.06
|
19
|
洪國晉
|
課後作業系統融入大學普通物理課程之研究
|
楊叔卿
|
104.06
|
20
|
邱于軒
|
為流浪動物奮鬥──動物保護人士之轉化學習歷程
|
黃囇莉
|
104.06
|
21
|
吳佳雯
|
色彩標示重點詞在不同文本類型中對於中文短文閱讀效益之眼動研究
|
陳素燕
|
104.06
|
22
|
江欣樺
|
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密與寬恕動機之關係:認知及情感因素的中介效果
|
陳舜文
|
104.07
|
23
|
廖凡毅
|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to Learn Competence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
陳素燕
|
104.01
|
24
|
蘇楨浩
|
脫胎換骨──社會新鮮人經驗學習的轉化歷程
|
黃囇莉
陳承德
|
104.08
|
25
|
胡柏先
|
應用Mantel-Haenszel於BIB設計情境中進行DIF檢測時總分配對策略選擇之比較
|
陳承德
|
105.01
|
26
|
趙彥駿
|
只「原」身在此山中: 南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的性別學習策略之研究
|
謝小芩
|
105.01
|
27
|
吳春蓉
|
返轉歸真,熱情再起──教師自我的建構與學習轉化歷程
|
黃囇莉
陳承德
|
105.01
|
28
|
李彥霖
|
怕被笑者對負向情緒詞的注意力偏誤:以眼動軌跡為證據
|
詹雨臻
|
105.01
|
29
|
劉季寧
|
反思與行動的交織: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生命歷程
|
王俊秀
|
105.06
|
30
|
賴宥兆
|
A Study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MOOC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Mode: Using the Cross-strait Course of the Tsing Hua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
楊叔卿
|
105.06
|
31
|
蔡丞倫
|
溝通媒介與匿名性對團體互動中個體的感受與行為之影響
|
許有真
|
105.06
|
32
|
李佳純
|
大學生人格特質、成就目標、學習取向與學習成果之關係–以國立清華大學為例
|
陳素燕
|
105.07
|
33
|
王昀雅
|
中學生數學希望感相關因素研究: 學業表現與課堂投入之中介效果探討
|
陳素燕
|
105.07
|
34
|
陳允琳
|
家庭社經背景、數學本份、數學活動、數學規劃與 PISA 2012數學素養之關係:性別與數學能力差異
|
陳素燕
|
105.07
|
35
|
郭晏輔
|
「相遇」在慈心:華德福學校師生關係之研究
|
謝小芩
|
105.07
|
36
|
郭孟倫
|
應用磨課師/師博課以促進生命科學深度理解之設計本位研究
|
楊叔卿
|
105.07
|
37
|
陳玥樺
|
小學教師運用輔諮知能於教學現場之經驗分析
|
林旖旎
|
105.08
|
38
|
吳俊逸
|
大學生志願服務目標取向對服務持續意願之預測效果:以基本需求與服務滿意度為中介
|
陳舜文
|
105.08
|
39
|
何迦勒
|
身在本地的異鄉人: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轉化學習
|
黃囇莉
陳舜文
|
105.09
|
40
|
許齡方
|
透過普羅透斯效應探討使用者性別與虛擬角色性別對尋路能力之影響
|
許有真
|
105.10
|
41
|
林劼宏
|
浴火重生:社會運動者的自我轉化歷程
|
黃囇莉
陳承德
|
106.01
|
42
|
方品淳
|
古文學習之數位遊戲系統設計:以《老殘遊記-遊大明湖》為例
|
楊叔卿
|
106.01
|
43
|
黃勤偉
|
研發輔助國小先天盲視障生學習中文識字與輸入法之線上學習系統
|
楊叔卿
|
106.01
|
44
|
徐浩洋
|
信號及分割原則運用於成人化數位教材之設計本位研究
|
陳素燕
|
106.03
|
45
|
蕭妤如
|
探究式提問融入分享閱讀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
|
曾正宜
|
106.07
|
46
|
李沛峮
|
愛情與學業的交織:大學生班對之研究
|
謝小芩
|
106.08
|
47
|
王琳儀
|
幽默與金錢酬賞對認知歷程的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
詹雨臻
|
106.12
|
48
|
郭育芳
|
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倦怠、復原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
陳素燕
|
107.01
|
49
|
何宜臻
|
國小學童閱讀量和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 -以新竹市某國小為例
|
陳素燕
|
107.01
|
50
|
賴韋至
|
幽默與創造思考之腦波頻譜強度研究
|
詹雨臻
|
107.07
|
51
|
陳以非
|
不同酬賞對喜樂不能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情緒與動機腦神經機制的研究
|
詹雨臻
|
107.07
|
52
|
陳建州
|
玩到脾土開:粘巴達假日學校的實踐經驗
|
謝小芩
|
107.07
|
53
|
王冠樺
|
父母努力信念對兒童學習投入之預測效果:以兒童知覺父母與自身努力信念為中介
|
陳舜文
|
107.11
|
54
|
周俊妤
|
學習策略與漢字類別對中文為二語學習者學習歷程與漢字形義匹配作業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
詹雨臻
|
108.01
|
55
|
吳玫萱
|
阻力訓練對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
詹雨臻
|
108.01
|